6月的汕尾陆河,阳光明媚。在陆河县城十大主题公园里,263株新移栽的华润楠舒展着嫩绿的新叶网络配资之家,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焕发出勃勃生机。谁能想到,3个多月前,这些珍贵的“绿色活化石”还生长在即将被水库淹没的山谷之中。
拯救性迁移后的华润楠
今年以来,广东陆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推进。电站位于陆河县新田镇境内的市属吉溪林场,规划建设上、下两个水库。待水库建成后,吉溪林场部分区域将被淹没,上水库淹没区内生长着华润楠等本土特色树种,急需进行拯救性迁移。
“必须立刻让这些树搬家!”3月,在党旗引领下,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树木移植行动迅速展开。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接力守护,他们跨越山水,将这些大型乔木安全转移,让它们得以在城市公园这片新土地上扎根生长。这一行动,不仅为珍稀树木开辟了“新生”之路,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践行,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进程中的生动注脚。
启程
凌晨4时,吉溪林场深处一片忙碌。重型吊车的探照灯穿透雨幕,将一株胸径近30厘米的华润楠连同其根部巨大的土球缓缓吊起。泥土混合着雨水,从包裹严实的保湿布边缘不断滴落。
林场工人们站在泥泞中,仰头凝视着守护了半辈子的老树。旁边,穿着雨衣、满身泥浆的“陆河县拯救性移植华润楠行动临时党支部”摸排移植组组长谢锐潜笑着走上前说:“新家都准备好了,条件比这儿还好,咱们一定能让它活得更好!”
华润楠是岭南大地上珍贵的生态名片,属于樟科润楠属乔木。它对光照、水土条件要求苛刻,天然更新能力弱,现存成年大树数量极为稀少。在吉溪林场这万亩群落中,胸径20厘米以上的“活化石”仅存1400余株。其树冠如伞盖,是水土保持的天然卫士;木材质地优良,种子可用来制皂;速生特性更是让它成为助力森林碳汇的“绿色引擎”。
广东陆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意义重大,是推动地区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规划中的上、下水库总计近1500亩土地即将用于工程建设,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陆河县委深知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宁可工程推进多些周折,也要让生态保护不留遗憾!”面对发展与生态的双重挑战,陆河县委的决心坚定而明确。
时间就是希望!2025年4月,“陆河县拯救性移植华润楠行动临时党支部”(下称“临时党支部”)火速成立,成为这场“生态接力”的核心力量。陆河县委常委连燕峰担任党支部书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燕群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林业、农业、财政、住建等关键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蔡燕群表示:“我们既要推动项目建设,为地区发展注入动力,也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生态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临时党支部迅速构建起“县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小组落实”三级联动体系。摸排移植、要素保障、养护管理、保护宣传4个功能型党小组如同4支精锐部队,在党旗的指引下,奔赴各自的战场。一场抢救“绿色活化石”的生态攻坚战,在吉溪林场山谷间全面打响。
根据华润楠的生长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临时党支部制定了“三年六批次”移植计划。党员技术骨干带领团队风雨无阻,在淹没区仔细标记符合移植条件的华润楠。团队负责人指着标记好的树说道:“我们已制定详细监测计划,建‘一树一档’,定期巡查,依结果调养护,务必让树在新家园安定下来。”
护航
临时党支部办公室里,灯火彻夜长明。
在陆河县,移植大型乔木本就无先例可循,而这场关于华润楠的拯救性移植行动,此刻正紧锣密鼓推进。
行动中难题重重。华润楠根系复杂,挖掘时稍有不慎便可能伤及根本。谢锐潜在挖掘现场大声叮嘱:“根系可是树的生命线,土球必须完整,水分流失得尽量少!”迁移时,团队创新采用“生根剂涂抹+保湿布包裹”技术。党员技术骨干将黏稠的生根剂均匀涂抹在刚截断的根须上,解释道:“这就像给伤口涂‘促愈膏’,能刺激它在新环境里快些长新根。”另一名组员迅速用浸透保水剂的无纺布把土球层层包裹捆紧:“保湿布就是‘救命水袋’,长途运输时能锁住水分。”
工人在吉溪林场对即将移植的华润楠进行断根处理。汕尾陆河县林业局供图
山区道路崎岖,运输风险高,临时党支部协调交通部门,提前规划最优路线。团队制定了涵盖前期评估、场地选定、移植施工、后期养护等环节的详细方案,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技术方案和操作流程,综合考虑到移植距离短、季节合适、植株生命力旺盛等因素,行动可行性较高。为防止移植后树木“水土不服”,团队根据原生地土壤成分“复刻”改良土壤,力求让树木在新环境里成功安“家”。
要素保障党小组组长陈燕柳的电话响个不停。“资金是血脉,没资金,技术再好也没用。”党小组联动各方,编织保障网:对接省级生态保护专项资金、争取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单位技术和资金支持、撬动县属国企力量、发动政协委员及社会爱心人士募捐,县财政“兜底”。一个“国企助力+社会募捐+财政兜底”多元资金池逐步形成,为行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党小组协调下,用地协调、水电保障、设备调度等问题都迎刃而解。相关负责人感慨:“这次行动让我体会到党建引领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信息壁垒打破,部门藩篱打通,目标就是把树救活种好。”
华润楠抵达新家后,养护管理党小组立刻行动。根据“谁受益谁管护”机制,十大主题公园由中心专业队伍养护,校园内的由教育局协调学校专人养护。浇水、施肥、支撑加固等工作都有严格规程。移植不久后,首批130余株在迎宾公园安家的华润楠普遍抽发新芽,让党小组成员备受鼓舞。
“华润楠是咱岭南的宝贝‘活化石’,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保护宣传党小组相关负责人用客家方言在陆河县岳溪村榕树下讲解。小组通过多种形式讲好“一棵华润楠的故事”,还发起“党员群众认养华润楠”活动。
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鼓足干劲,跑赢了时间,创造了大型乔木高效、高成活率移植的“陆河速度”与“陆河质量”。截至目前,已有263株华润楠、190株山杜鹃、495株山茶花(大头茶)成功迁入“新居”。
扎根
走进如今的陆河县城,十大主题公园宛如镶嵌在城市脉络中的绿色翡翠,为城市增添了盎然活力。首批移栽落户县城的华润楠,新叶已由嫩黄转为翠绿,在夏日骄阳下肆意舒展,与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相得益彰,成了市民休闲赏景的新去处。
而在岳溪村,一幅更大的生态蓝图正徐徐铺展。一片规划面积达1500亩的“陆河县乡土植物园”已启动建设,这里将成为华润楠、红锥、樟树等本土珍稀树种永续繁衍的家园。参与园区规划的技术员尹工介绍道:“我们并非简单移植,而是要模拟原生环境,进行科学混交种植,让这些‘老乡’们相互依存,构建更稳定、更具生物多样性的小生态系统,这才是对它们真正的长远保护。”
“虽然目前暂无国家层面的统一移植标准,但陆河的做法严谨规范,符合生态保护要求。”有关专家评价道,“其示范性更在于,成功地在重大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没有粗暴地‘一淹了之’,而是千方百计抢救珍稀资源;也没有简单地‘挪个地方’,而是将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品质提升、地域文化彰显(‘客韵新城’)以及未来的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创新性结合。”
华润楠的拯救性迁移,是陆河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陆河县委书记程永东表示,下一步,陆河将持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此次行动不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更是一次“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鲜活实践。在风雨骄阳交织的考验中,彰显了那些守护绿意的坚毅身影。当新生的绿叶在城市的公园里、在未来的乡土植物园中随风摇曳,它们不仅延续了古老物种的生命传奇,更成为广东人民对绿色家园挚爱的生动见证。
这一实践有力证明,发展与保护并非单选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凝聚各方力量,完全能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通讯员】叶思敏 罗贝华 张金凤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周丽娜 林琳
【文字校对】杨明珠
【值班主编】刘树强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3期
网络配资之家
金元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