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研机构既能结“创新之果”安全证券配资论坛,又能解“产业之渴”,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深厚的底气
广东省科学院科研人员利用专业设备进行实验。受访者供图
佛山市南海区,中科云图的无人机群正以“天空之眼”巡查城市每一处角落,实时回传的高清影像让基层治理“耳聪目明”。这家从实验室走出的独角兽企业,已成为国内无人机遥感领域的领跑者。谈及广东省科学院牵头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产业联盟,中科云图负责人坦言:“‘中试’帮云图打通了从‘研’到‘产’的‘最后一公里’。粤港澳大湾区中试产业联盟的成立,将会有更多的‘云图’受益,让前沿技术在产业化前得以‘关键一跃’。”
与此同时,院士团队在韶关建设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带动当地食用菌生态循环产业链;广州园区建设的国内最大的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和华南最大的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正默默地为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藏培育“农业芯片”……这些跃动在南粤大地上的科技实践,勾勒出广东省科学院十年来破局产业创新之路。
2015年6月28日,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重组多家省级科研机构,成立新的广东省科学院。近五年,该院孵化科技型企业700多家,技术服务企业5万家次/年,科技成果转化“四技”合同金额较重组初期增长近6倍,连年蝉联全国地方科研院所之首。同时省科学院呈现出学科基础扎实、产业支撑有力的特点,已成为支撑我省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近期,《南方》杂志记者深入省科学院及其孵化企业,探寻这十年的创新密码。
给青年“压担子”为成长“搭台子”,夯实发展“主干道”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产业技术攻关的关键所在。秉承这一理念,自2015年重组以来,省科学院始终紧贴产业问题和需求,通过靶向引才、构建创新平台、强化技术攻关等一系列举措,系统构建起“需求导向—人才支撑—平台赋能—技术突破”的协同创新体系,为广东产业升级注入澎湃的科技动能。
“特别是省里连续三轮给予省科学院专项经费支持,对省科学院改革期的稳定发展和人才集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省科学院院长陈为民介绍道,“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省科学院连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建设、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三个行动计划,围绕广东产业重点领域,精准发力,靶向引才,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近1300人,逐步打造出一支根植广东本土、规模达4000人的产业科技创新队伍。”这支队伍实力雄厚,在微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现代材料表面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无人机与空间智能、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十余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均达到全国一流或领先水平,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信任,能够放手去探索未知。”从法国引进回来的90后青年人才、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激光制造研究室主任闫星辰说,“我们团队正在用3D打印技术,将金属材料变成骨科患者的‘关节’,帮他们恢复运动能力。”
有了强大的人才队伍,创新平台便成为产业技术攻关的坚实“主阵地”。在平台建设上,省科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平台238个,并与龙头骨干企业共建102个产学研创新平台。此外,为打通产业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快速通道,省科学院获批牵头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产业联盟,建成涵盖具身机器人、生物制造、精密仪器等20多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坐落于佛山市的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的精密仪器中试平台,近期获批为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该平台建立了高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做到了既专业又开放,已为多家知名企业和高校提供中试验证服务,特别是为创业团队提供工程化开发、生产工艺设计、产品可靠性验证等全流程服务,有力支持了包括国际合作项目和省级重点项目在内的精密仪器技术研发,来自不同城市的精密仪器零部件在这里进行小批量试制。一位精密仪器企业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有了这个中试平台,不仅汇聚了同道的专业人才,降低了我们研发成本,研发周期也得以大大缩短,产品能更快推向市场,这为我们赢得了市场竞争先机。”
给创新“松土”为转化“育苗”,打造活力“试验田”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难的一公里”。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近400家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达133.96亿元,近5年累计增幅达64%。近年来,广东出台系列政策法规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科研院所“不想转”、中小企业“没钱转”“不会转”等问题仍待解决。
“破题关键在于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陈为民强调。省科学院围绕广东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构建了各要素齐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激活转化过程中的全部要素资源,建立企业化运营的孵化载体、捆绑孵化链条上各创新主体利益、技术经纪人专业团队操盘运作,有力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一位技术经纪人坦言:“合理股权设计既保障科学家权益,又让参与者共享成长红利,团队积极性倍增。”
“为加速市场对接,2020年省科学院成立广东省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并与佛山、梅州、珠海、江门、汕尾等地市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省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尧说,“我们衡量科技成果的投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这个技术有没有市场价值,我们坚持‘从产业看科技’,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该公司坚持以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累计投资初创科技企业100余家,孵化企业700多家,并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服务。
广东中科谛听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2020年,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专业技术经纪人团队助力科研团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省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董事长肖仁俊透露,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与团队在初创公司的股权分配、团队搭建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合理化设计。科技带头人专注技术研发与迭代,职业经理人负责市场开拓与运营。中科谛听很快攻克难题,其油液光谱仪已迭代至第六代,成功实现了精密仪器国产化替代的突破。省科学院既突破“卡脖子”技术,又解决“车间级”难题。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显示,从合同金额来看,广东省科学院成果转化合同总额逐年上升,科技成果转化“四技”合同金额连年位居全国地方科研院所首位。
为企业“服务”促区域“协同”,担当作为“有底气”
立足地方科学院发展定位,省科学院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累计派出1000余名科技特派员,每年服务企业5万家/次,技术辐射全省90%以上县(市、区),成为全省中小企业坚强的“技术后盾”。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喻连香,以环保技术解决惠州市宝石加工行业固废及废水分散处理难、胶体微粒自然沉降难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助力当地实现宝石加工业的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王娟,研发的长寿命的铁基耐磨复合材料突破行业技术壁垒和应用推广难题,粤东西北相关企业经济效益获得大幅提升。
江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长虹介绍,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成立4年来,对接服务当地企业750余家,深挖300多项技术需求,已落地100多项,承接运营江门市的国家级孵化器,赋能鹤山产业升级实践入选“双百行动”首批省级优秀示范案例。
为突破科研院所体制机制障碍,省科学院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指向,构建起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覆盖产业技术创新链全过程、全要素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践样本。
站在重组十周年的新起点上,省科学院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省科学院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1310’具体部署,围绕广东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坚持市场导向促转化,紧盯活力效率抓改革,聚焦产业中试谋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努力闯出地方科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陈为民满怀信心地表示。
视人才为珍宝、与企业同奋斗、用市场育动能、向改革要活力。省科学院十年来练内功、敢探索、强服务的创新密码告诉我们,当科研机构既能结“创新之果”,又能解“产业之渴”,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深厚的底气。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周丽娜 林琳
【文字校对】杨明珠
【值班主编】刘树强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3期
安全证券配资论坛
金元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