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优质配资平台
江门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交出一份“海工装备领航、产业聚链成群、深江协同破局”的“蓝色”答卷
站在江门新会崖门水道岸边,记者眼前这个高如9层楼、长达155米的“钢铁巨兽”,正是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年产与陆地5000亩鱼塘相当,这艘“养殖航母”5月29日在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厂顺利下水。不远处,南洋船舶的船坞内工人们正赶制出口的节能型小灵便散货船,该公司在这个领域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订单已排至2028年……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成功下水。 受访者供图
一艘艘海工重器挺进“深蓝”、一座座海洋牧场拔“海”而起、一家家造船企业昼夜繁忙……这是江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来的生动场景。江门是全省海洋大市、重要造船基地,在珠三角沿海城市中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近年来,江门发挥海洋大市优势,努力打造“海上新江门”,绘出一份“海工装备领航、产业聚链成群、深江协同破局”的“蓝色”画卷!
海工装备破圈:大国重器频出 产业集聚创新力全球领先
江门,临江面海、水网交织,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造船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新会就能制造“载重700至1000石”的横江船,我国历史上著名三大船型之一的“广船”主要在江门新会区生产。1954年江门造船厂建厂后,江门一跃成为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造船基地。
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是江门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江门抓住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战略机遇,进一步发挥海洋大市资源禀赋,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成为全省船舶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大国重器”启航。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国内首套潜水无人切割机、华南最大全回转起重船等高端装备在江门诞生;2024年造船完工量99艘,较2023年翻番,产业链增速达59.7%,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在江门生产制造的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 受访者供图
“江门制造”出海。今年一季度船舶出口额同比增长54.6%;1—4月,广东最大民营造船企业——南洋船舶同比增长近40%,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海星游艇连续7年进入全球80英尺以上超级游艇榜单前30强。
在现代节能型小灵便散货船细分市场上,南洋船舶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 古井镇供图
“创新引擎”驱动。江门航通首创“电力推进+自然海水交换”养殖模式,“湾区伶仃”号实现远程投喂、AI监测和“海上游牧”;华南最大螺旋桨制造厂——开平远航,是全球为数不多生产8.9米可调螺旋桨的厂家。
串珠成链、集群成势,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硬核”破圈。去年12月,“中国海洋第一展”——中国海博会在深圳举行。江门作为省内唯一受邀地级市亮相,20多家江企展出多项世界领先水平产品,赢得各方瞩目。
深江协同发展:强强联合 形成“深圳总部+江门基地”合作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三大船舶产业聚集区之一,深圳被赋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随着深中通道开通,深圳江门两座海洋城市之间的合作按下“加速键”,在去年底正式签署海洋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江门坐拥4880平方公里的蔚蓝海域、415公里的金色海岸,扼守崖门、虎跳门出海口和西江、潭江“黄金水道”,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是全省最具海洋经济发展优势的城市之一。
深圳、江门海洋经济优势互补、各有所长,两市正在积极构建“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合作模式,推动知名的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总部落地深圳、生产基地落户江门。
协同破局、携手前行。围绕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基地,两市加快规划建设66平方公里的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共建大湾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推动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
在广海湾基地,江门利用3.2公里岸线和6.5平方公里港区,与深圳加快发展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特种船舶维修、船舶配套关键零部件等产业,联合对接国内国际先进资源,打造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综合基地。
由深圳海斯比公司在台山生产基地完成建造的中国首个移动浮岛“圆周号”,正是深圳江门海洋产业合作的生动案例。
深圳研发、江门台山制造的移动浮岛“圆周号”。 受访者供图
海洋牧场进军:六位一体 加快打造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
在台山川岛乌猪洲高冠海域,江门制造的全省首座入级中国船级社的大型现代化养殖装备——“台山1号”如钢铁城堡般矗立,在3万立方米水体中,投放的数万尾良种鮸鱼翻涌如银浪,耕海牧渔、乘风破浪!广东省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现代化深海养殖平台——台山1号。谢锦恒 拍摄
以海工装备为关键支撑,江门加快打造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全产业链推进深远海养殖,累计建成现代化深水网箱389个,去年海洋牧场产量同比增长22.68%、排名珠三角第一,海洋牧场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蓝色种业”攻关。全市新增渔业种业企业30多家,携手中山大学建设海洋发展优势种业与智慧养殖联合研发中心,培育推广适合江门海域养殖的鮸鱼、章红鱼、石斑鱼等高价值品种,首批鱼获成功上市、成活率100%。
江门台山投放下水的重力式深水网箱。 受访者供图
水产加工“卖全球”。江门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1.86亿元,拥有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饲料生产、鳗鱼养殖、烤鳗加工和鳗鱼出口“一条龙”产业链,鳗鱼、生蚝等预制菜“游”向全球。
“渔港经济”崛起。广东五大渔港之一的广海渔港推进渔港升级和美丽渔村建设,渔港综合管理试点、生态海堤等项目相继完成,投资1.5亿元建设的广海水产交易中心试运营,加快打造国家级现代渔港经济区。
江门台山市广海水产交易中心。 受访者供图
“风渔”融合发展。江门抢抓川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契机,探索培育绿色氢、氨、醇“制造—存储—运输—应用”新能源产业,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开发。
“种苗培育—深海养殖—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融租服务—海上风电”六位一体,江门深耕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拓展第三产业,“三线并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走出具有江门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江门:从“海洋资源大市”到“海洋强市”
从崖门水道到广海湾,江门的“蓝色崛起”绝非偶然。这里有“向海图强”的战略定力,还有“海洋生态保护”的全局眼光,更有“敢闯新路”的实干基因。
向海图强、挺进深蓝!江门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正在“打造海上新江门”上实现新突破。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左志红
【本文责编】刘龙飞
【频道编辑】李卓华 林琳
【文字校对】杨明珠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金元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