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南方》杂志《红七月 践行风》专题刊登《广州海幢街道:以作风建设为笔 绘就民心凝聚新画卷》文章股票配资平台十大排名,展现海幢街道“党建引领扎实改作风 提质增效真情惠民生”的生动实践。全文如下:
夏日午后,“海棠书屋”逐渐热闹起来。有人捧书斜倚窗边,有人围坐长桌分享感悟。茶歇时分,茶香与咖啡香交织,孩子们围在故事角,听志愿者绘声绘色讲着故事。书香与人文气息勾勒出温情的日常,定义着这条街道的治理温度。
这正是广州市海珠区海幢街道民生画卷中,一抹温暖而生动的缩影。从干部作风的重塑,到党群阵地的提质,再到“微改造”的每一处焕新,在党建引领下,海幢街道正经历着“润物无声”的蝶变。一桩桩民生实事,让“人民满意”四个字稳稳落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作风重塑:
从“干不干”到“怎么干”
干部作风一头连着党风政风,一头连着民风社风。优化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环境,关键在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朴素话语,道出了干部作风建设的核心—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选择。
“担当作为,是为民情怀最生动的诠释、最有力的证明,更是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这是海幢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在街道党工委推动下,“人民满意”被确立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党员干部实地丈量,脚步覆盖到了信访现场、改造工地、老旧小区、骑楼街巷。在海珠区2024年度综合考核中,海幢街道排名靠前。
近年来,街道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为载体,创新“12345”工作法全面提升服务质效,建立由纪工委牵头督办的专项群组,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我们以‘教育+警示’双轮驱动,以‘监督+联动’靶向攻坚,以制度推动作风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街道纪工委书记方丹华介绍,过去几年,热线工单的群众满意率较低,如今已稳定提升至72%左右,位居全区街道前列,按时完成率100%。
从2024年开展“干部作风大转变,行政效能大提升”行动以来,干部作风之变带来的,是基层治理效能的持续增强。街道近年来加装电梯成效显著、城市管网升级有序推进,都是干部主动下沉、靠前服务的体现。面对老城区供水系统老化的问题,街道协调供水公司完成系统改造,并在涉及文物保护区域的项目上多方沟通,在保护历史风貌与改善民生需求间寻找平衡。“不能一句‘办不了’就打发群众,而是要咬住不放、拿出解决方案,把矛盾当场解决,把信任留在一线。”
海棠书屋书画会雅集活动。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社区“神经末梢”的感知和应对上。为此,海幢街道持续强化对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的管理与考评,实施“末位调整”机制,对连续考核靠后的岗位进行轮换。2024年更是在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实战演练上全面发力,推动“讲担当、会做事”成为街道干部的鲜明标识。
以制度为基、以机制为桥,街道不断在作风建设上以担当精神引导干部“敢干事”“能干事”。回望街道多年的治理实践,一宗拖了17年的拆迁难题,在5个月内成功化解;90多岁的当事人由“上访户”转变为街道“热心肠”,靠的是街道干部不分昼夜的调解与沟通。这是群众信任的转化,更是干部担当的见证。
“作风建设最核心的,是对群众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对岗位矢志不渝的责任担当。”在街道党工委看来,正是群众的这份信任,成了为民情怀最有力的注脚。
阵地提质:
从“办公场所”到“社区心脏”
在海幢街道宝玉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的革新正在悄然进行,更深层次的,是治理理念的重构。
今年初,这里被确立为广东省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试点。一场以“党建引领+合伙运营+共建共治”为核心的空间革命拉开帷幕。传统“办活动、办公务”的功能场所,成为兼具温度、互动与服务的“社区心脏”。
海幢街党群服务中心
1600平方米的两层空间被重新定义:一楼黄金位置不再是机关办公区,而是彻底打开的“邻里客厅”;引入AI智慧养老、社区咖啡学堂、亲子工坊等多元空间,满足生活所需,强化邻里互动。服务时间延至夜晚9时、周末不打烊,真正实现“365天不歇业”,成为海珠区首个全天候服务阵地。不少街坊说:“这里既有咖啡的醇香暖意,更有浸润人心的服务温度。”
“服务焕新,靠的不是重金投入,而是一种‘共建共治’的巧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珊介绍,中心探索“三级合伙人”运营机制,由街道统筹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形成0元公益型、低偿普惠型、社区经营型三阶服务架构。既有免费开放的空间和公益课程,也有依居民需求灵活提供的低偿服务,运营支出靠服务收入动态平衡。部分项目收益还按比例反哺至社区慈善基金,从“输血”走向“造血”,自我进化、循环生长。
同时,服务还延伸到“门外”:为骑手打造“暖新驿站”、为低保居民设立缝纫摊位、为孩子增设阅读角……一处处看似细微的安排,传递的是党群阵地对“真实生活”的回应力。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热闹一阵子,而是融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南方》杂志记者了解,目前中心正上线微信小程序,居民扫码即可预约活动、反馈评价,实现“群众点单,中心响应”,推动服务更加精准、便捷、智能,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文化的力量也在生根发芽。中心将红色资源、家风建设、城市记忆融为一体,打造“海幢文化茶馆”等特色项目,讲好骑楼街、婚纱街、老街坊故事,让认同感沉入社区日常,推动社区治理从“服务供给”向“情感共鸣”转化。
运营的内核,是一套科学、严密的机制支撑。“三清单一模式”的管理制度,为每一项服务项目设定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财务共管制度,实现“活而不乱、放而不散”。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回应”,海幢街道探索出党群阵地从“场所”向“心所”的进化路径,让每一项服务都有“成长”的动力源,真正走进群众“心中”。
城市焕新:
以“匠心巧思”扮靓老街
把居民的难题记心头,海幢街道以“精工细作”的巧思,一步步勾勒出城市的温度与质感。一场不触动城市整体肌理却潜移默化改善居民日常的“微改造”,正在为老城区注入蓬勃的新活力。
走进江南大道北,婚纱街已迎来蝶变。520米的主干道如今串联起幸福广场与心动广场,这是婚庆产业的复苏之地,更是城市浪漫基因的再激活。街道采用“点—线—面”布局:打造浪漫地标节点,统筹主次干道整治,深耕内街巷界面品质,令产业、文化与社区空间相得益彰。
改造后的婚纱街幸福广场。
在产业升级层面,街道整合物业资源,收回并重新招租关键铺位,引入婚纱业龙头、动漫文创品牌及非遗项目,为传统婚庆产业注入新动能;举办产业对接会、创意征集等活动,促进资源整合,增强街区的文化表达与市场吸引力。
“改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通过充分倾听民意、科学调研进行规划。居民微信群里的一句投诉,马上就会被工作人员‘秒回应’。”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晓君介绍,比如蒙圣某横巷施工影响出入的问题,街道、社区和施工队接诉后立即到场协调,高效解决问题。这种“三级联动”机制,把治理触角延伸到了家门口。
除商业街区的重塑,“微改造”更深层次地关注老城区的民生需求。街道将“水浸点治理、加装电梯、绿化美化、线路整治”等老问题“打包处理”,特别是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打造全龄友好型空间。在杏坛社区,增设电梯、修补绿植、更新路面,让老人出行更便利;在寺前社区,增设儿童活动设施和长廊,回应年轻家庭对宜育环境的期待。街道办事处主任张玮表示,在这里,“一老一小”被视为设计的“优先项”,从铺设石板路到增设座椅和活动器材,每处细节都体现着对居民生活的尊重与理解。
“改造不能只讲物理空间,还要回应人的需求。”2024年,街道开展社会建言征集活动,共收集“金点子”106条,涵盖绿化设计、路面优化、商圈经营等各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施工协调、沟通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扰民,让居民从“反感改造”到“盼望改造”。
今年以来,海幢街道全力推进“商圈焕新、街区焕新、文化焕新、IP焕新”四大焕新行动,从空间布局到产业形态,从人文底蕴到城市识别系统,系统激活老城的“内循环”。这场从街角巷尾逐渐萌芽的焕新实践,正一步步把老城区的日常,改写为“幸福街区”的模样。
作风变实、阵地变活、城市变美……今天的海幢街道,正以“干部有为、群众有感”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书写“人民至上”的时代新答卷。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莫群
【本文责编】林琳
【频道编辑】周丽娜 李卓华
【文字校对】杨明珠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3期
股票配资平台十大排名
金元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